吴树森(1828— 1899),字云樵,别号半痴子,出身书香门第,龙港梧桥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国学生,同治三年(1864),荐举为孝廉方正,六品。
吴树森家中有私塾,自幼学文,与象岗方道生系总角之交,是同学,也是诗友。弱冠之年,他负笈到松山(今苍南桥墩)凤冈书院读书,成为朱焘的弟子。朱焘,字吉六,是松山贡生朱凤辉次子。朱焘继承家学,善作诗文,在家开设“凤冈书院”,传道授业,培植家乡学子。
凤冈其地远离尘嚣,有山林溪壑之胜,虫鸟之声时接于耳,水木之状日接于目。吴树森曾写道《凤冈书院遣兴》:“幽人差免俗,恬淡自舒眉。室小仅容膝,香沉独对帷。石交留砚在,书味有灯知。与此长终古,陶然何所思。”
书院生活是清苦孤寂的,但也有乐趣:“坐久寂人语,青灯兴正浓。山窗清得月,野寺远闻钟。黄叶打门响,寒泉彻夜淙。孤吟谁兴和,四壁有鸣蛩。”
在凤冈书院,吴树森勤习举子业,兼攻诗词。深受朱吉六夫子赏识,尽心传授生平所学。四十年后,吴树森曾重返凤冈,想起弱冠之年求学情形,无限感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吴树森参加府试,考取庠生。随即准备到杭州参加乡试,他从温州出发,留宿却金馆,缅怀前贤。过桃花岭,乘舟到富春,一路诗兴荡漾。到了杭州,他拜谒岳王墓,寻访孤山放鹤亭,参观苏小小墓。参加乡试后,他思乡意浓,便打道回府,“自别家乡久,思归意转浓。书曾谁为寄,线忆母方缝。”
吴树森此后多次参加乡试,皆落榜而归。吴家是当地富户,他不需为生计发愁,遂结交志同道合的诗友,日以诗酒遣兴,成为当地素有名望的乡绅。清咸丰年间,钱仓赵起等八人组织“金钱会”,江南杨配篯联络各都乡绅,在宜山成立团防局,与瑞安白布会遥相呼应,抵御金钱会。吴树森、方道生等协助杨配篯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金钱会被剿灭,吴树森因参与办团有功,以候补训导试用。三年(1864),以优行保举孝廉方正,钦赐六品顶戴荣身。吴树森有幸被保举,对于一名科举失意的儒生来说,已是莫大的荣耀。
吴树森没有等来做官的机会,他广泛结交志同道合之辈,彼此唱和,以诗抒发内心苦闷的境遇。
在参办团练时,吴树森结交了杨佩芝(字毓祥,号芷廷)、杨佩芸(字毓菁,号蕙初)、陈际中等。他是杨家仰乔轩、陈际中憩楼(小飞霞)的常客。“好景东篱最,秋深各自芳。喜开三径宴,共赏百花堂。素壁红灯艳,金盆玉露香。酒阑因献句,聊以庆重阳。”(《夜宴杨氏仰乔轩看菊即席呈蕙初》)。江南诗友中,还有陈龙光(竹友)、缪文澜、董沄等辈,都有诗词往来。
吴树森诗歌风格承朱凤辉一派,偏向性灵一脉,其诗在江南垟素有影响。后辈也有前来请教诗艺,如年轻的谢青扬曾带自己诗集《愈愚斋吟草》到吴桥,向吴树森请教,两人一见如故。谢青扬曾写道:“邂逅吴桥益便倾,前因曾否记三生。延陵交谊今重现,季重才名世莫惊。”吴树森读了谢青扬诗后,非常钦佩,以诗为赞:“龙门虽峻各心倾,特惠瑶篇到后生。尔雅温柔标正始,高华典则迈西京。”
吴树森与方孟玉、刘绍宽等也有密切往来,刘绍宽在日记中多次提及,如光绪十五年(1889)“初五日辛酉。拜谒诸舅氏。余自去冬旧疾复发,体益虚弱,夜卧即盗汗,仲愚母舅为函致吴云樵,乞治盗汗方。云樵名树森,同治三年举孝廉方正。”可见,吴树森晚年除了以诗自娱,还攻读医书。
吴树森有一子,早夭,以侄儿振衣(伍芝)为嗣子。《刘绍宽日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十六日庚午,午后至吴桥、薛桥。吴伍芝弟寿椒殁已六日,云樵丈尚无恙,然精神已极颓唐矣。晤吴次垣、薛星五于吴祠。”
吴树森因子早夭而精神备受打击,日渐颓唐,次年(1899)去世。刘绍宽赠送挽联:“以团练功,兼征举孝廉方正特科,宿望重耆儒,允为后生矜式;与嗣君游,雅不喜声律对偶文字,致功在朴学,相期大器晚成。”吴树森有诗集《退园吟稿》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