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物--李南琴

发布日期:2025-04-28信息来源:龙港市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李南琴(1818-1875),字南擎,谱名李宗岱,龙港李家垟人。系一代南拳宗师,出身农渔之家,以武艺高强闻名于瓯江南北,是晚清浙南刚柔(攻柔)拳法的传承人。

南拳刚柔法源自福建南少林派下,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福建莆田南少林寺被剿焚后,高僧雷行大师为避祸难,隐遁至平阳县萧江一带,得到当地艄公帮助。为感念艄公救助,遂将毕生武艺传授给艄公次子,艄公次子又传其女儿和江西垟(今平阳萧江一带)艄公次子女婿“阿创”(1780-1840)。后经“阿创”弘扬,刚柔拳法成为浙南地方拳种之一。

李南琴年少时,灵机至极,胆识超群,性行纯良,疾恶如仇,酷爱武术,家境殷实。他仰慕“阿创”的武功并拜其为师,学习刚柔拳术。因痴迷武术,无心耕耘,遂变卖良田数十亩,以为家人生计。自己则日夜苦修,殷勤侍师,历经数载,尽得南拳刚柔拳法精髓和跌打伤骨疗法。

清咸丰八年(1858),赵起在平阳县钱仓组织金钱会起义,李南琴参与其中,和陈成开(1800-1861,原名国祥,今龙港江山北店人)一起担任拳棒教头,被称为“第四条好汉”。是时,金钱会发展迅速,震惊温州府,后遭清军镇压,金钱会兵败瑞安,首领牺牲殆尽。唯李南琴凭借高超武艺,只身脱险到飞云江畔,在涂滩上找到一只小渔船,以手代桨,划至对岸阁巷陡门头,连夜遁回江南老家。乡团练知情后要缉拿归案。族长李博斋代为向江南团练团董杨配篯求情。杨配篯素闻李南琴武艺,要他当面试拳。李南琴遂解衣使拳,腿起时地面震动,手抵处虎虎生风。杨配篯叹服,同意给予保释。此后他暂时退隐鲸头山庵基堂(龙隐寺)修炼,期间斥资修缮庵基堂。

李南琴崇尚武德,设坛收徒时必考量人心,强调以强身健体为要,不得恃武凌人,对心胸狭隘之辈则拒之,同时注重南拳武艺的传承和发扬。是时,温州、瑞安、平阳等地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甚众,他对族内姓外拜师学艺者都不吝传授,徒弟遍及浙南闽北。由于武艺高强,声名在外,不免招人嫉妒,在外地设坛时常遭人暗算,皆能化险为夷。对挑衅者也是点到为止,以德报怨,教育心存不良者要淳良行善。他教育子孙后代要救济穷人,帮助乡里,多做善事,资助佛门,特别叮嘱要资助庵基堂。其后世代代延续资助至今。

在清末至民国期间,李家垟地方习武之风更盛,方圆三公里内,夜间行拳吆喝声此起彼落,捉对搬拳者随处可见。李家垟周边地形河流密布,农耕捕鱼都要用马龙船,女子也会划船,故鳌江南岸民间流传着李家垟地方“老鼠会打拳,囡儿会划船”的谚语,并记载在南拳主题歌里。二百多年来李南琴的刚柔拳法在江南李家垟传承与发扬,并传遍浙南闽北和全国多地,在东南亚地区也有着深远影响。孕育和培养出不少武术世家和名师名家,弘扬了武术国粹,为龙港、苍南、平阳成为名闻全国的“南拳之乡”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南琴家传南拳刚柔法,世代相传,累世不衰,其子李守汉,孙子李步文,后裔李初桥、李其榜等皆闻名乡里。徒弟辈族侄李元本、都口汤筠珊等皆能将攻柔法发扬光大。此后温州、瑞安、苍南等地诸多武术名家皆源于其门下。在李家垟村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李南琴的故事,一代代口口相传。

李南琴跟随阿创师父习武逾数载,诚待师尊。一日武师外出,师母对李南琴说:“你过来,我用老树盘根法,让你尽力推揉,试你武艺如何”。李南琴使尽全力,师母却丝毫不动,师母一甩手,李南琴踉跄倒地。是日晚,师母斥责师父道:“南琴学艺三年,这般殷勤,你却不传他真功夫?”此后,在师父和师母的悉心指导下,李南琴武技精进,尽得南拳刚柔精髓,并习得十二子午流注穴位、十二经脉阴阳五行之术。日后对十五套路基拳进行整理和发扬光大,创制出十八路基础拳花。同时精通中医骨伤跌打治疗之法,常为人解伤科之痛,深得世人赞誉。

李南琴艺成归来,更是勤学苦练,未有丝毫放松。耕田时,常将犁、耙、耖一起扛上田头,轮替使用。挑河泥时,从不用扁担,两手各拎一桶,在田埂上往来如飞,尽得族人称赞。一年夏日午后,一位出家人打扮的陌生人在门口徘徊。南琴寻思必有蹊跷,遂退至家中,将书绑于胸前,置小凳于床上坐之,放下麻织蚊帐。可疑之人直抵床前,伸出刚直有劲的右手双指,一招“双龙抢珠”直袭帐内。南琴眼疾手快,一侧身,一招“白马滚沙”击中来者中盘。来人应声倒地,弯腰忍痛逃脱,南琴亦不追赶。又一个夏耕季节,邻村双桂有水牛发疯,野狂乱跑,见人就撞,庄稼损毁严重。村民们拿棍棒无法制服,疯牛又跑至李家垟地界,只得请南琴来帮忙。他稳稳的站在田埂上,水牛朝他奔袭而来时,只见南琴顺势按住一对牛角,用劲一转,水牛四脚朝天,两地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奇。

李南琴为南拳刚柔拳法的传承人,在老平阳县家喻户晓,《温州南拳简志》《苍南县志》《龙港镇志》亦有记载。百年来地方人也称攻柔法,又称李家垟攻柔法。留有李南琴家传南拳手写拳书一本(现藏于龙港市档案馆)。李南琴及后人等编写的《南拳十八套路》《十八套搬拳对练》《三十六桥法》《七十二项擒拿招法》等拳书,流行沿用至今。  

(撰稿人:李信 李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