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1804— 1858),字可兴,榜名诗,号葩园,龙港芦浦东门垟人,杨润之子。
杨诗幼年从母学,鲍台说他“闻其少孤废学,赖贤母之教,得以有成”。杨诗朋友画家陈崖筠为其母教育事迹画了一幅《纺织授经图》,同时代文人陈珖坦、林滋秀分别作序,杨仲炯等六人作诗赞之,成为一时佳话。可惜该画已佚。
杨诗善读书,过目成诵。十三岁时为衣食计,曾下海捕捞鱼虾以补贴家用。后幸有江西垟庠生项元健(他与杨润一起参加考试,杨润以文就正,得举茂才)感念旧恩,“询其后,获先生耗,因请诸太师母,令先生至其家读书三年,成文理、善文词”。二十岁,应道光六年(1826)岁试,就读于学使朱咏斋,补博士弟子员。道光十四年(1834)又受知于陈硕士,得一等,补增广生员。其时夏口名士吴乃伊闻其名,聘他到“少有园”凌霄苑主持家塾,训诸弟子,其高足为乃伊季嗣,名叫吴连吉,以诗知名。这时邑内名宿鲍台(石芝)也应聘设帐少有园“博文社”,为骚坛主盟。此后四方名士接踵而至,吟诗作画,教习生徒。杨诗、吴乃伊、鲍台相交甚笃,他们“西园感旧,瀛州怀人,此唱彼和,著述良多”。由是鸿博之名著于两浙,所慕与交者皆当世名人如泰顺董芝岩辈。
杨诗平时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好吟诗,喜作散骈体文,有志于考据。继其父杨润遗志,博采先贤遗文轶事,积累二十年,引书目四百部,标姓名者七百家,汇成一百二十卷,增补成三集曰:《联珠》《遗珠》《明珠》,总称《瓯海遗珠》集。此后一发不可收,又撰《温州府志补正》《平阳县志校正》《县志辨误》《周易变体图说》《经史合璧》《谏果窗诗草》《葩园文存》《集鸿轩诗录》等共十四种。光绪元年(1875)重修《温州府志》时,芦浦乡董杨芝庭整理杨诗遗著《瓯海遗珠》《温州府志补正》等书,推荐给温州郡守裕璋,他看后连声称赞道:“此诚五县之博士也。”遂遵其书所考证的大量资料作重修府志的依据和补充。
杨诗不但精考据,在诗词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在芦浦曾建造小屋,取名“集鸿轩”,鲍台为之作《集鸿轩跋》。
此外,杨诗父子对重修南监海塘贡献良多。据《重修南监海塘碑记》:“夏口吴莘夫(广文)以其塘为乃父前所修筑,遗泽不忍忘也。爰择其地有仗义茂才杨葩园(诗)暨国学杨芝轩诸董事出为督理……广文主其事,国学任其劳,视公事如私事,尽己心以合人心者,葩园之力也。葩园学有经济,从子晓村赞襄,是役也害去而利兴,较胜于前。”
杨诗处家淡泊自守,虽环堵萧然,但坦易旷逸,常怡然自足。一日家忧无粟,乃作《有所思赋》自慰,赋中写的都是古代圣贤乐天安命之辞。杨诗年五十四卒,有子二,长名以赓,业儒;次名以赍,业农。女四,皆适清门。孺人韩氏有郝陶遗风,咸丰八年(1858)合葬于荪湖山之原。
综观杨诗学术成就,以考据、诗词见长,著作等身,足见其天才与勤奋。宜山陈际中(云楼)、白沙缪文澜(兰泉)、柘园陈兴甫均出其门下。吴承志曰:“君尝著《瓯海遗珠》一书,补正府、县志乘之阙失,网罗旧籍,用力甚勤。”刘绍宽有诗赞曰:“朴学清才世少双,搜罗吉羽遍乡邦。遗珠沧海今难觅,一卷留传谏果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