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物--杨配篯

发布日期:2024-07-18信息来源:龙港市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杨配篯(1795— 1861),字希彭,号琴溪,平阳慕贤西乡张家堡(今龙港平等张家堡)人。年轻时就“折节为儒业”,受知于学使杜石樵侍郎,补县学员,后入贡太学。咸丰军兴,以捐输得中书科中书衔。

杨配篯科场不顺,但他在外求学期间结识了不少上层官员,如当时温州最有名望的太仆孙衣言和侍读孙锵鸣兄弟。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如诗人鲍台、郑兆璜、夏成瑚、陈际中等。与这些官员和文人交往,为他以后的事功打下基础。

杨配篯尊崇儒学之心是真诚的,他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无不流露出儒家的修养和风范。孙衣言自承,在年少之时,见到杨配篯“自律严甚,言动必出于礼”,

令他肃然起敬。杨配篯自身无法靠科举正途进入士大夫的队伍,希冀子孙辈能够依靠科举走上荣耀家族的道路,因此他重视家族教育,创办家塾,邀请饱学之士指导族内子弟课业。因此杨家大院内名流往来,诵读弦声不绝。

杨配篯做了不少善举,地方很多人称之为“杨善人”,至今流传着一句乡谚:“学佛要学如来佛,做人要做杨配篯。”例如,江南垟偏居东南,距省城和京都路途遥远,许多贫寒的儒生无力负担盘缠而错失博取功名的机会。平阳县令周镐(字怀西,号犊山),曾倡议设立助学基金“文成会”,以利息收入来资助赶考的学子,但是后来不了了之。杨配篯挺身而出,带头捐款,并带动了江南垟许多富户出资,“文成会”终于得以成立,此举惠泽无数江南学子。再如杨配篯热心修葺白沙东塘,修筑阴均陡门等水利设施,让江南垟万千生民受益。此外,他还为乡民排解纠纷,修建校士馆,为官府和百姓解决诸多难题。杨配篯富有侠义心肠,如谢青扬评价他:“生平尚义气,不苟然诺,而勇于任事。”他在杭城参加乡试,获悉曾在平阳任过知县的黎应南去世后,家人无力安葬,尸骨草草掩埋在荒郊野外。杨配篯念黎在平阳有惠政,便主动为其修坟树碑,并馈赠几百两银子接济黎的家人。咸丰年间,钱仓人赵起组织金钱会,吸引无数贫民纷纷归附。赵起反情未露之时,不少人(包括当时的平阳县令)受其蒙蔽。而杨配篯却洞察出金钱会意欲谋反,他选择一个吉日,于家中大摆宴席,邀请江南八都富户聚会。席间,杨配篯告之金钱会的举动,官府养虎为患,已经无法制服赵起会众,只有组建民团以自卫,舍此别无它法。不少富户考虑到办团经费困难。杨配篯慷慨激昂地说:“办团练确实需要大笔费用,但是如果能够用钱来免除祸害,祸害没了,钱还怕会赚不回来吗?现在大家守着自己的钱财,待到盗贼进来了,还不是被他们抢走!”杨配篯一番话令大家茅塞顿开,江南富户宜山陈际中、夏八美夏成瑚、郑家楼郑观岳等人纷纷表示拥护。杨配篯依靠自身的声望,将江南垟团练

顺利地组建起来,并与瑞安孙氏兄弟的“白布会”遥相呼应。杨配篯为民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方面采用降租等举措吸引江南农民退出金钱会,归附江南民团。这招“釜底抽薪”的策略使金钱会在江南垟失去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戒备,沿鳌江南岸修筑数十座土城,每天派人巡逻。杨配篯还与富户出资购买巨炮乌机、火药丸、铁子等先进的作战工具,武装民团。

民团建立后,恰逢干旱,两个月不下雨,农民眼见粮食歉收,不少团民出现了动摇。杨配篯率领富户为民求雨,整日行走在烈日之下,住宿于祠堂神庙之中。后来果然天降甘霖,禾苗复苏,农民无不感激杨配篯求雨之德。

江南平原,无险可守,物丰民饶,金钱会对江南早有觊觎之心,但见杨配篯的民团防守严密,又无可用之民气,战机已失,只能望江兴叹。金钱会先后收平阳,围瑞安,焚福鼎,攻温州,附近的县镇、乡村几无完土,唯独江南八都“未尝见一兵”。

就在民团与金钱会对抗最关键之际,杨配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但他依然在病床上主持民团大局,不久终因体力不支而去世。瑞安孙衣言在为杨配篯撰写墓志铭时,将他比做元末抗击闽括盗贼而保全江南垟的郭。杨配篯的得力助手夏成瑚提议,为纪念杨配篯功绩,应建一座“杨公祠”。夏成瑚的提议得到众人的支持,“杨公祠”在宜山顺利建立起来。

正是他首创民团,让江南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劫掠,杨配篯的事功足以让江南百姓铭记。


(撰稿人:陈文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