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物--张南英

发布日期:2024-05-08信息来源:龙港市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张南英(1702— 1773),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平阳金舟乡瀛里张(今龙港舥艚垟底张)人。据垟底张《张氏族谱》记载:张南英是垟底张张氏始迁祖荣显公第七世孙。父亲忍庵六兄弟。忍庵从小读书最勤奋,兄弟们特别培植他上进。忍庵中年时获文林郎(散官),为了结交文人学士,他迁居平阳西郭(今平阳昆阳镇西门外)锦屏山下的莲池巷。

张南英从小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中了秀才。清雍正十年(1732),张南英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清代统治者对汉人取士选才特别严格。两年间张南英连中举人、进士,可见他具有十分渊博的才学。在清代二百六十七年历史中,平阳县只有三名文科进士,其中两名钦赐,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文科进士,有清一代只张南英一人。今天,垟底张张氏宗祠前还有一对旗杆石,那就是当年族人为张南英中进士而树立的。

11.jpg

乾 隆 三 年(1738),张南英以知县分发贵州,历 任 瓮 安、平 越、清平三县知县。任职期间,他为官清廉,皆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但他无意仕途,任职期满回到平阳。

张南英返乡后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就是编修乾隆《平阳县志》。他早年曾与乡人蔡世源相约,立志编修《平阳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蔡世源到昌化为官,此约无法实践。乾隆二十二年(1757),徐恕(上海青浦人,进士出身)担任平阳知县,对修志非常重视。其时有钱塘(今杭州)人孙谦在此为幕宾(俗称师爷)。孙谦很有学问,徐恕让孙谦与张南英共同负责编修县志。张南英“遂与孙昕夕搜讨,补其旧,增其新(乾隆《平阳县志》序)”,历时一年余,于乾隆二十三年成书二十卷。乾隆《平阳县志》起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记事共六十三年,全书五十余万字。这部县志,当年有许多人作过评价。翰林编修杭世骏的评价是:“事增文减,体裁整密。”中宪大夫、温州知府李琬认为此志“博而覈,详而不滥”。铁岭徐绵评价:“纲领昭畅,义例谨严,而于人物,尤斤斤持释,得良史裁。”民国《平阳县志》评价张南英修编的乾隆《平阳县志》二十卷,是平阳县所有县志中,最广泛流传的版本。

张南英晚年受知县何子祥聘请,先后任崇正书院、龙湖书院主讲。以后张南英又到县城南郊十二都西塘文溪书院任教。他以年近花甲之躯,翻铁岭走荒郊,为培养农家子弟不辞劳苦。两百多年后的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文溪书院,在张南英主讲时称盛一时。”

张南英能诗,后人辑其存诗成《渠西先生遗稿》。其诗多游历之作,怀古遣兴,别抒怀抱。亦有酬别闲居之作,写得清逸恬淡。著有《中亭集》,今已散佚无存。民国《平阳县志》选录张南英诗五首。其中《与古州蔡司马时豫话鸣山》诗:“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敞贤关。旧家零落衣冠冷,故国迢遥梦寐还。七载乡人瓯海外,月明一遇锦江间。”其诗风清丽明快,可见一斑。蜀人蔡时豫祖籍平阳,与张南英同官贵州。此诗充满思乡之情,曾一度传诵,脍炙人口。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苏”、“三曹”之类以父子硕彦传承文脉的家族,历代鲜见。而在清代龙港,却出现了张南英父子五人“一门尽雅士,父子皆能诗”的奇观,被温州文坛传为佳话。

张南英有四子,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之下,皆能诗。长子元品,字上(尚)可,号蓉斋、筠坡,有《莲池诗钞》(已佚)、《庚申集》。次子元器(张綦毋)有《潜斋诗稿》《张潜斋先生诗》《橘庄草稿》《张潜斋先生诗稿》《船屯渔唱》,另有《二乐堂文集》(己佚)。三子元吾,字人可、立三,号菊涧,有《桐窗吟草》(己佚)。四子元启,字正可、晓升,号兰畦,有《兰畦诗钞》(或作《锦屏诗钞》)。以上张南英父子诸诗稿除《船屯渔唱》有周喟笺释的民国五年石印本行世外,均系王理孚(海髯)民国二十七年(1938)抄本。

张南英为官清廉,宦游多年,没有留下丰厚家产,其四个儿子多以教授生徒或躬耕陇亩为生,因此得以亲近自然,了解民生,兴之所感,赋之以诗,皆非无病呻吟之作。诚如张元品弟子在其《庚申集跋》中所写的:“所历崇山峻岭,览草木之敷华,听禽鸟之变声,足荡涤其心胸,抒写其怀抱,风雅颂之兴勃焉。自春徂夏,风凄雨晦之间,有触斯鸣,或古或律,或长章或促节,篇页不多而诸体具备。”

张南英的书法很有功底。他编竣乾隆《平阳县志》时,江南姻戚、夏口大户吴大成(吴荣烈父)带头并发动士绅捐资助印。为表示感谢,张南英为之书写了两副屏风《百福》《百寿》,现保存在钱库镇夏口村吴氏祖宅大院中堂上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张南英除主编《平阳县志》外,还有《中亭集》《五经订解》等。

张南英享年七十一,其墓在平阳城西马鞍山华文峰。张綦毋《船屯渔唱》有首诗云:“山势西南万马奔,一峰横逸独当尊。松楸郁郁二三里,中是吾家大令坟。”诗和民国《平阳县志》虽然都说张南英墓在马鞍山,但在修民国《平阳县志》时,其墓己“遍搜不可得”了。

(撰稿人: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