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应节严

发布日期:2023-05-08信息来源:龙港文史资料 · 龙港历史人物

应节严(1211—1300),字龢父,号平坡居士,平阳芦浦(今龙港芦浦)

人。

应节严母亲怀孕时,梦见一人穿着紫袍戴着玉带,乘着白虬而下,醒后生下应节严,取小名梦辰。应节严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到了耄耋之年也不忘记。正由于记忆力惊人,应节严七岁被地方官推荐去临安(今杭州)参加神童试,中童子举,被当时人惊为神童。宋代童子举规定,考中者可以获得在秘阁读书的权利,学成后可以赐进士出身,也可以授官。南宋时一般一次童子举考试全国只录取十人左右,而应节严七岁就高中童子举,年少成名,确实是出

类拔萃。

应节严中童子举后,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读书还是非常勤奋。南宋时平阳江南垟,自从陈鳌、陈鹗兄弟先后高中武状元后,

习武成风,出了不少武进士。应节严在读书之余,也拜师学艺,学习武艺时非常刻苦,终于在南宋淳祐四年(1244),在他三十四岁

时一举考中武进士。

之前已考中神童举,再高中武进士,应节严已经文武双全。但他对自己还不满意,他想再考一个货真价实的文进士,继续发愤读书,又经过六年寒窗苦读,终于在南宋淳祐十年(1250)考上了文进士,成为文武双进士。宋代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能考上进士的人很少,而同时考上文武双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应节严因此被时人称为传奇。

应节严走上仕途后,历任江苏涟水教授、权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宝谟阁待制等官职。应节严为人正直,对于不合礼法的事情敢于挺身而出,不顾虑个人得失。他在国子监时,发现有权势的宦官董宋臣弄权,为非作歹,就与学官九人到宫门前告御状,上疏揭发其不法行为。但上疏不被受理,九人同时离开京城表示抗议,得到海内有识之士的赞扬。

景定三年(1262),元军南下入侵南宋,不久进犯两淮地区,两淮处于元宋战线的最前沿,素有“江为国之门户,淮为国之藩篱”之称。

当时应节严担任两淮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参议,军情紧急,他一边向两淮制置使印应雷献上应敌之策,一边亲自登上城楼,冒死守城。元兵攻城时非常凶猛,箭如雨下,无数巨石飞奔而来,但应节严在城楼英勇拒敌,岿然不动。应节严和众将领经过誓死拼杀,终于打退了元兵的进攻,边境得以保全。在两淮抗元战争中,充分显示出了应节严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奋勇杀敌的优秀才能。

应节严有经世济民之才,且识大体,虑事周密,负责战前谋划、审案断案、军器粮饷等事务时,无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经常因为百姓遭受自然灾害、盗贼侵害等事向皇上进言,有前代贤臣的遗风。

南宋灭亡后,应节严辗转回到家乡,晚年隐居平阳坡南,还念念不忘朝政民事,经常感叹自己俸禄丰厚而功劳微薄,没有奉公守节,以身殉职,感到有负圣恩。有一个客人从中原地区来拜访他,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如图画中秦末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的容貌一样,胡须眉毛全白,感到非常惊奇,拜问长寿的方法。应节严说:“我有夜气丹矣。”

应节严为文精炼朴实,剖析合理,有补世教。他晚年生活比较简朴悠闲,住着小屋,喝着稀粥,有空教曾孙读书。在一间竹屋中,点着一盏油灯,遇到雨天,漏雨了,他也乐此不疲。他用一块帛巾束首,拄着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悠闲地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与乡野农民交朋友,忘了曾经的荣华富贵。

应节严著有《平坡集》,述其生平事业,目前流传下来的有《儒学上梁文》《扬州州学藏书楼记》《雁荡归兴》等诗文。

元大德四年(1300)九月初九,应节严穿上正式官服,把子孙召集在一起,告诫子孙要做到修身齐家,说完就去世了,寿九十。后人有诗赞曰:“瀛州甲第廻非常,公选神童姓氏香。武纬文经跨宋室,孝家忠国冠昆阳。四朝人瑞流芳远,两袖清风世泽长。集有《平坡》传奕叶,绵绵千载诵前章。”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撰《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记其生平,一开始写应节严逝世时:“闾巷哭,庠序哭,其疏远不识公者,闻而亦哭。明日大风雨,拔木偃禾,信宿乃止。岂哲人沦亡,关于世教,人所悲者,天亦震与?”林景熙在《墓志铭》中还说:“孟子谓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有一已希,况于全乎?公爵三品,齿九秩,德以参之。”可谓哀荣备至。

(撰稿人:应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