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章 慰

发布日期:2023-05-01信息来源:龙港文史资料 · 龙港历史人物

章慰,龙港白沙章良人。章慰自幼学文,宋宁宗朝上舍释褐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后因病归休故里。

章慰是一名忧国忧民,铮铮铁骨之士。目睹权臣韩侂胄(1152—1207)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兴“庆元党禁”,任用小人,将朱熹、赵汝愚等重臣驱逐出朝廷,引起朝中正直之士不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叶适等人劝阻,仓促地发动北伐战争,以致一败涂地。章慰不顾安危,奔赴临安(今杭州),毅然上《劾韩侂胄疏》。全文议论得当,言辞犀利,有抨击,入木三分;有规劝,语重心长,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是难得一见的政论。

章慰在疏文开篇规劝皇帝要对大臣有忠奸之分,要亲贤臣,远小人,否则国危矣。“臣闻自古为臣者,未尝无邪正之异,惟在上者,有以鉴其为薰莸、冰炭之不可相入,使邪不能干正,正不为邪所胜,是为治平之世。否则谗謟面谀,日浸月渍,人君不觉为其蒙蔽,邪正将无以别矣。非赖在下骨鲠之臣力辩之,以陈于君前,将见正臣日以去位,邪臣日以肆志,而国危矣。于是在朝之臣言之,而或者上不之听;则在外之臣言之,而上又不之听焉。然后草泽之臣始有以危言动天听者,事势至此,国之为国,盖岌岌

矣哉!为人上者,盍以深念于此矣。”

在章慰看来,自古以来,大臣是没有正邪之异的。但是对君王来说,鉴别大臣要有正邪忠奸之分,假如邪不胜正,则天下太平。否则君王听惯了阿谀奉承,不知不觉就被蒙蔽,以致正邪不分。如果没有骨鲠之臣争辩于君前,那么忠臣会慢慢离开,奸臣渐渐得志,国家就危险了。

对于当时官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的韩侂胄,章慰认为他就是一个“卤莽武臣,夤缘戚里,躐跻膴仕,实非良才”。当时的韩侂胄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独揽军、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而章慰的身份已是退隐家乡的草民。在他眼里,韩侂胄是有勇无谋的武臣,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才获得高官厚禄,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庆元三年(1197),宋宁宗遂下诏严禁理学,并订立《伪学逆党籍》,韩侂胄大肆打击理学人士,重用张釜、张岩、陈自强、程松、苏师旦等亲信。这就是章慰所言:“侂胄建节保宁,拜弓旌之赐,恩渥隆盛,势焰熏灼,憸狠之徒为之鹰犬,横行朝野,以网罗忠良。”

韩侂胄是朝中坚定的主战派,他执政后,筹备北伐,光复中原。首先给抗金名将岳飞平反,为北伐大造舆论,随后重用主战派人士。可惜韩侂胄准备仓促,且北伐将帅所用非人,比如苏师旦是笔吏进身,程松献妾求宠,都是卑鄙龌龊之徒,任用这些人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怎么会胜利呢?故北伐不久,宋军在前线一败涂地。在章慰看来,韩侂胄北伐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用人不当。“今侂胄屏逐善类,不使一人得以立朝,而其所用者,……纪律不明,战阵无勇,侂胄倚为关、张,使

专制阃外之权,其不至于丧师辱国也鲜矣。”

韩侂胄北伐失败,朝野理学人士对他的抨击汹涌如潮。章慰在疏中也希望朝廷明辨是非,去大奸群邪以谢天下,安定人心;他希望朝廷能重用赵汝愚等一批善于治国的元老大臣,那么“朝廷之纪纲可正,虏寇之荐食浸息,贤将以汇进,而不肖者莫不屏迹矣。”

章慰上书后并未引起重视。刘时举《续通鉴》记载,韩侂胄于死前数日曾在都堂对参政李壁说:“听说有个永嘉人上书要变局。”据清代平阳训导吴承志考证,这与章慰上书的时间吻合,证明韩侂胄说的这个“永嘉人”就是章慰。

章慰《劾韩侂胄疏》是在《章氏宗谱》中被发现,成为传世名篇,乾隆《平阳县志》有收。元代文学家、义乌人黄溍(1277-1357)读后跋: “以韩侂胄中伤善类,人所同知,人所同言。至于启衅而遗国家之深祸,则非公,不能知,不能言也。”

章慰后人多俊秀,其子章焯,生四子:廷俊、宗元、宗和、宗顺,其中章廷俊,登景定三年(1262)进士。章宗元,登咸淳元年(1265)右科进士。

清乾隆十五年(1750),章慰后裔章国亮等兴修章公祠在十都章梁,祀宋校书郎章慰。

(撰稿人:陈文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