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英(1109—1178),字秀伯,平阳慕贤西乡陈营(今龙港东庄一带)人。自古以来,陈营里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儒生当属陈尧英,他被宋代学者叶适称为“平阳豪士”。
绍兴六年(1136),陈尧英独自赴临安,向朝廷上书献策十二篇,篇篇充满真知灼见。次年正月,又上书《清朝政序》十二篇,文中语气比之前更加急切。三月又上《兵书》,陈述利害,更加急迫。其三次上书惊动了朝廷,宋高宗以为奇特,并命令政事堂召问陈尧英。当时参知政事是陈与义,此人是南宋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召问时,陈尧英见到陈与义仅长揖而不拜,谈起国事滔滔不绝,桀骜锋利,甚至直接批评当朝宰相。陈与义很不高兴,便上奏高宗说,陈尧英不过是纸上谈兵的一介狂生而已,不能任用。陈尧英的上书言路被堵死,但他并不后悔,即将回乡之际,他又写了三封战和信,送给朝中主战派领袖、右相张浚。信中提出北伐的策略,他写得很自信:“若不采纳我的主张,则大宋中兴之业无望。”
绍 兴 十 三 年(1143),陈尧英到临安入太学,当时有规定,太学生不许上书言事。陈尧英只好不谈政事,但在他参加科举考试写策论之时,又忍不住发表抗金言论。此时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得势,陈尧英不合主流的言论注定科考失败。陈尧英怀才不遇,不得于时,便回乡隐居,埋首著述,有《周礼说》三卷传世,为早期永嘉学术著作之一。陈尧英为人豪气奔放,薄己厚人,急公好义。他和儿子陈雅言常年在外游学,靠家妇持家,穷得连门板也买不起,仅用木槿来遮蔽。陈雅言妻子林氏出身林坳望族,她过门后见夫家如此贫穷,这可怎么生活啊?林氏颇有治家之才,她拿出私房钱盖了一座豪宅,还在当地砺碕、东山、西岙等三个村购买土地。可是陈尧英却将豪宅让给无房居住的大哥,自己还是住原旧房。乡邻亲戚来借钱,陈尧英也不推辞。钱借出去的多,还回来的很少,他也不放在心上,乡人多受其恩惠。陈尧英儿子陈雅言早逝,留下一子陈昂,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弟子,从学三十年, 《宋元学案》中有其简介。
陈尧英去世后,安葬于东山,其孙陈昂请恩师叶适作墓志铭。陈尧英就读太学,布衣终身,但他三次上书献策,抗言直论,九死不悔,其骨鲠如此,无怪乎叶适称之为“平阳豪士”。
(撰稿人:陈文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