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人物--邱楠

发布日期:2023-11-08信息来源:龙港市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邱楠,字彦材,平阳慕贤东乡丘埠(今龙港方岩河底高一带)人。据元贡师泰为其父所撰《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上骑都尉河南郡伯邱君墓志铭》记载:“其先福州人,五代末因避乱徙居平阳九都之儒立里。祖庆祖,承务郎、漳州路总管府判官。父世荣,字仁里,浙东道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上骑都尉,葬于钱仓岭清华山(即今钱仓青华山)。”

邱楠在至正中(1355左右),由工部奏差从军有功,累迁至户部主事,从江浙行省左丞答纳失里同讨方国珍。方氏归元,留邱楠自辅,历仕朝列大夫、江浙行省理问官,授枢密分院副使,庆元路总管。据《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七十记载:“方国珍与兄弟俱不知书,时佐其谋议者,同邑刘仁本、张本仁、郑永思、永嘉邱楠辈,惟邱楠颇廉慎,余皆由州县胥吏进用,贪贿营私,无深虑远略。”“及国珍降,其参佐皆杖死,惟赦楠,任为韶州府知府。”

《明史·方国珍传》记载了邱楠“廉慎”而被赦的具体经过:吴元年(1367),朱元璋攻克杭州后,方国珍派间谍借向朱元璋进献之名,侦察对方力量,又屡次通好于扩廓帖木儿及陈友谅,企图互为犄角。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人送去书信,历数他十二条罪状,又索取军粮二十万石。方国珍为此召集部属商议,郎中张本仁、左丞刘庸等都认为不能顺从,唯有邱楠独自争辩道:“你们所言都不是方公之福啊。只有明智可以解决事情,只有讲信用可以守住疆土,只有有理有利才可以用兵。公经营浙东十多年了,可总是迁延不决,犹豫再三,计不早定,这不可以说是明智。既然答应朱元璋投降,却又违背他,这是不守信用。朱元璋派军征战,有他的理由,因为确实有负于他,这是我们理亏。你服从听命,幸运的话他还会将你看作是钱俶啊。”方国珍没有采纳邱楠提出的顺应历史潮流,归顺朱元璋实现一统江山大业的正确主张,最后落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后来朱元璋唯赦邱楠,邱楠先谪居庐州,不久召除工部员外郎,改知韶州府,后犯事戍西凉。正如元戴良《袁廷玉传》中所云:邱楠请袁廷玉占卦,廷玉视楠九州光泽,精神澄彻。曰:“公等不十年官二品,但晚节皆得谴。吾且见之。”果然楠终责贬,所幸既耋得代,归省,道经四明,卒于定水寺,葬于寺旁。个性独树一帜的邱楠有这样结局也算是善终。

邱楠一生特立独行,志趣高雅。至正十九年(1359),他修缮唐四明狂士贺知章馆舍,作贺秘监祠堂,以专祀之。他崇拜诗人天宝间弃官若敝屣,著黄冠道士服回乡的潇洒人生,故刘仁本称“邱君能而出之,其志可尚也”。元朝是一个糅合着纸醉金迷和民不聊生矛盾的历史阶段,邱楠他不可能改变历史,其志终是避世隐居。长期闷闷不乐,加上应酬喝酒,“邱彦材平居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忽善忘,时一臂偏痺”。终于病倒,于是延请名医滑寿来诊治。医生认为是积饮滞痰,当吐之。以物撩咽喉催吐,才使胸中平复。病愈后,他再无意仕途,决意离开官场,归隐山林。同僚同乡张庸《分题得大梅山送清华山人丘侯任满》诗末云:“清华山人慕玄理,时危暂为苍生起。功成定是觅子真,相揖洪涯绿云里。”邱楠像西汉梅子真那样慷慨弃官避世隐居了。

在平阳清华山建造名为“清华樵隐”居所。至正二十二年(1362),天台人刘仁本,字德玄,任温州路总管时,有《清华樵隐为丘理问赋》,诗云:“海上诸峰翠欲摩,清华洞口结盘陀。白云满地无人扫,明月吹笙有鹤过。万丈丹光浮沆瀣,一天秋气湿嵳峩。知君高致成樵隐,不羡棋仙有烂柯。”后来邱楠再次出山,金哈剌写诗贺《邱彦材理问回京》:“使君帆海去京华,十月回帆恰到家。莫羡西湖山水好,相门日日庆宣麻。”

临海人朱右,至正二十五年(1365)尝来温州,特为邱楠作《清华樵隐记》云:“东瓯邱君彦材扁其室曰清华樵隐。”“兹四境弗靖,民生日悴,工役之屡兴,征敛之繁复,怨抑之不信,刑赏之僭滥,非夫人之厚德重望,有以曲折调护,扶持颠危,则民将不堪矣。然其心则淡然,不为声利之移,泊然不为荣禄之累,而托意于山樵野牧之归,其迹若出而心实隐也。”“邱君素来恬淡寡欲,静而好修,高情幽思,飘飘绝俗。”“况君之居在东瓯万山中,昔谢康乐尝爱之……矫矫乎犹龙廉其斲,昂昂乎野鹤泥不滓,而皭然如尘外之蜕蝉,其清华樵隐之谓乎?”该记对“清华樵隐”涵义,周遭环境,以及邱楠生平经历、性格志趣,作了精彩的描写,使我们从中发现了被家乡人遗忘近七百年的乡先贤和名胜古迹。


(撰稿人:潘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