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举人:曹澍

发布日期:2023-01-20信息来源:陈文苞

图片6.png


曹澍的任职公报(陈彼得提供)

□陈文苞

一、书香门第

龙港曹家的曹氏家族,其先祖可追溯至“中华进士第一村”之誉的瑞安曹村曹氏。宋元之际,曹氏族人遭战乱而星散四方,曹氏后人中有一支迁永嘉场金岙(今属龙湾区),因曹氏所居,这位曹氏先祖之子任征粮官,故名地为“曹粮”。

清初,东南沿海遭迁界之灾,平阳(含苍南、龙港)沿海居民流离失所,直至康熙展界才允许回乡,尤其是江南垟人口锐减,大量土地抛荒。金岙曹粮人曹国柱(1697—1772),字昌友,号裕庭,为人正直,操行端方,他到江南垟经商,见十都儒家庄(今龙港徐家庄、曹家等一带)水土肥美,物产丰富,遂在此定居,自此曹姓所居的地方被称为“曹家”。

曹国柱勤俭持家,经商有方,迅速富甲一方,置地构宅,成为当地乡绅。他谨遵耕读传家的族训,开始让子女学文。曹国柱生三子:朝宽、朝斌、朝佐。长子朝宽生廷森,廷森生两子:文星、文惠。曹文星(1792—1846),字大均,号凤池,国学生;曹文惠(1801—1864),名大智,字秉乾,号慈卿,以孝友闻,生平敦厚成性,他认为“凡人贫不能自振者,失之惰;富不能自保者,失之骄。”所以,他崇尚勤俭,不事挥霍,又因治家有方,经营有道,让曹氏家业更加蒸蒸日上。曹文惠生三子:长锡畴、次锡元、三锡圭;一女嫁与白沙刘店庠生刘庆祥。曹锡畴生两子:长益谦、次益精。次子益精(1852—1905),字子勤,系清职员,生子作勋、作恒。曹作勋即曹澍。

二、求学厚庄

曹澍(1879—1950),字作勋,号树藩,自幼聪慧,至启蒙之岁,曹益精将儿子曹澍送至张家堡,让他求学于刘绍宽。刘绍宽是刘庆祥长子,自幼随伯母杨氏至其娘家张家堡生活,杨家乃江南望族,书香门第,刘绍宽在杨家接受教育,成年后在家私塾,收学徒。据《刘绍宽日记》记载:“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正月十九日己卯,阴。陈毓芝、王理孚、侯严生、杨博超、曹作勋来从学。留曹子勤表兄午饮。作勋名澍,字叔藩,子勤表兄之长子。子勤名益精,乃本生前母曹太夫人之侄也。”陈毓芝、王理孚、侯严生、杨博超、曹作勋等人是刘绍宽从教后首批弟子。

次年(1893),刘绍宽在杨玉笙家开蒙馆,学生六人,“正月廿三日丁未。“开塾玉笙家,从者陈毓琦、白玉振、曹作勋、陈云章,及弟绍瑀,惟王理孚未来。”其中绍瑀是刘绍宽的同父异母之弟刘仲琳,王理孚虽挂名,但没来。曹澍仍向刘绍宽的蒙馆求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绍宽教学已稍有名气,随着学生增加,便在杨玉笙家开设“味以根斋”私塾,开始对外招收弟子。“乙未正月廿二日甲午,晴。开塾于玉笙之味义根斋,从学毓芝、玉振、学书、吴玉阶、高景盛、苏文雄、曹作勋、杨博超、薛连奎。玉阶字少亭,文雄字左卿,作勋名澍字叔藩,博超为夏仲愚女婿。弟福泉从学。王志澂亦是日开塾。”王志澂即王理孚,这一年出师,也开始当塾师。

刘绍宽日常教读经典,以应科举考试。每月教学之余也教学生联句,让他们学会作诗。“六月初二日辛未,晴。联句,博超云:“雪意侵驴背,秋声入兔毫。”志澂云:“力能穿纸背,神欲到秋毫。”叔藩云:“酌斗祈鲐背,钞书刷蠹毫。”六月廿八日丁酉,晴。农民以久晴望雨,自二十日得甘霈,至今又事桔槔矣。联句,作勋云:“光阴几许原如客,诗酒相逢便是仙。”作勋即叔藩。君雅云:“客来应许开三径,花落重逢又一年。”七月初十日戊申,雨。联句,玉笙云:“谷祈春祀帝,椒颂日逢元。”福泉云:“炎飙收赤帝,甘澍慰黎元。”张申瑞云:“司秋逢白帝,望雨有黎元。”作勋云:“怀材期佐帝,射策快抡元。”

在刘绍宽的精心教导下,曹澍学业大进,且善作诗文。光绪壬寅(1902),曹澍参加县童子试,考取邑庠生,“以二十七名入泮”。为他日后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打下深厚基础。

三、晚清中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绍宽等人拟办平阳女塾,计划聘请曹澍任国文教师。据《刘绍宽日记》记载:“二月初五日壬寅,晴。拟于学中设一女塾,请曹叔藩澍教授国文,杨研农伟教授算学。桂馨兄来,言学堂捐可于清明举行,园租当先整四、五两坛,以有数易稽,且地众未收故也。”

但曹澍志不在此,他渴望“睁眼看世界”,以图国富民强。当时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国内掀起了留学潮,日本是他们首选之国。温州在瑞安孙诒让等官绅的倡导下,得全国风气之先,温州各县的有志青年纷纷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江南垟曹家曹澍、张家堡杨悌、东括底郑汝璋、芦浦杨湜和黄车堡黄炳道等一批学子先后负笈东洋。曹澍年龄最大,已28岁,杨悌27岁、黄炳道26岁,郑汝璋23岁,杨湜17岁。到日本后,杨悌、郑汝璋、黄炳道考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政;杨湜年龄最小,先入日本经纬学堂(预科),后也考入中央大学。曹澍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两年后,刘绍宽另一个弟子学生殷汝骊也考入早稻田大学,后来当上了财政部次长。

宣统二年(1910),曹澍回国。三年(1911)参加学部辛亥科留学生考试,一举考中法政科举人,同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曹澍可谓是清代末代举人。

民国三年(1914)5月1日,袁世凯公布其御用的“新约法”。因“新约法”规定以大总统直接兼任行政首长,原来居于内阁地位的国务院当然不容许再存在,遂于5月3日取消国务院,在总统府设政事堂以代替国务院。次年(1915)5月,徐世昌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在政事堂主持留学生入职考试。曹澍参加考试顺利被录用,分发京兆(北京地区),并以县知事注册任用。此后曹澍历充京兆财政厅征榷科员、统计科主任;参与创办了“京兆地方财政讲习所”,担任京兆财政研究会讲员、财政讨论会委员各职。民国八年(1919),因曹澍办事得力,经财政部呈奉大总统赏给五等金质奖章,曹澍一直在北京财政厅任职。

四、师友交往

曹澍是刘绍宽首批弟子,又是表侄,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据《刘绍宽日记》记载,曹澍步入仕途,在北京任职,与刘绍宽通信不断。曹澍回乡,总是拜见恩师刘绍宽。刘绍宽修《平阳县志》时,常托曹澍在京城之便利,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他曾托曹澍查阅国子监《历科进士题名碑》,从而核实了明代平阳进士金敬、郑瓛等人的籍贯问题。

曹澍与少年同学王理孚交情深厚,只要他回乡,总会到王理孚家叙旧,有一次会晤后离别,王理孚写下了《曹君叔藩扁舟过访,清谈镇日,别后却寄》一诗:“恍闻空谷足音跫,况复相逢在客中。旧事蓬莱三浅见,少年灯火七人同。交游到处头堆雪,成败于吾耳过风。镇日清谈非易得,敢嫌此别太匆匆?”在诗中,发已成雪的王理孚回忆起少年时与曹澍等七位同学求学的情形,那时大家聚集在灯火下,听刘绍宽讲解经书,这是何等快乐的时光。

曹澍有三子:肇昆、肇仑、肇北;一女嫁与钱库柘园乡绅陈训庭。陈训庭之子陈周艺(后名陈紬艺),自幼学与三石桥宿儒何志舒和刘绍宽的学生蔡孟平,后又到温州拜池源瀚为师学医。1946年,到台湾工作,后考取中医执照,在台湾呼吁医道革命,创办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他在自传中写道:“母亲出身名门,外祖父(即曹澍)中过举人,清廷保送他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当一名七品京官。鼎革后,回乡闭门谢客,不问世事。我爱好国学,多少和他有一点关系,我来台湾的时候(1946年),外祖父母俩都还健在。”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乡绅之间联姻现象是常见的,如曹澍称呼刘绍宽为表叔,举人黄庆澄是刘绍宽挚友,其女嫁与刘绍宽之弟刘绍瑀。黄庆澄之子黄凤耀,乃陈训庭之姑父。故曹澍、陈紬艺、黄庆澄、刘绍宽代表的家族,皆有亲缘。

1949年,曹澍从京城回乡,自此隐居故里,闭门不出,于195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