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孚出生地的考辨

发布日期:2023-01-13信息来源:汤小玉

汤小玉

王理孚(1876—1950),原名礼孚,字志澄,号念庐、海髯,原籍平阳鳌江人。他是鳌江开埠先驱,历史文化名人,南麂拓荒第一人,实业家、慈善家。

对于他一生的业绩后人是如数家珍,而对于他的出生地却是各说不一。有的记为龙港江山九板桥、王街头,甚至有的索性给个广义词“苍南江山”或“苍南陈营”(龙港以前归苍南)。一个近代名人的出生地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臆想?王理孚他自己在《万石山墓表》里的是这样描述:“我父讳寿龄,字松眉,大母弃养时,年甫十四,我父即孤,寄养于外家。我外大父吴公雨樵,宿儒也,治家有法。我母有贤名,能事君子,故我父赘焉,依外大父,居于陈营。”

现就王理孚的居里作如下考辨。

先要找到吴雨樵为何许人?温州文献丛书《王理孚集》的地脚评注是“无考”。而东庄文史爱好者陈月开医师几年来默默考查王理孚的居里,他翻遍九板桥、王街头二支王姓谱系皆查无此人,问耆老也都否认。而原江山卫生院工作的王宗浪中药师提供一条重要线索:他少年时在卫生院听董止斋先生讲过王理孚常常经过周家车去都口将军垟,但回想不起王理孚与将军垟到底有什么渊源?将军垟即都口街东三百米的一个小地方,属龙港都口村。访耆老,便得知:原来王理孚是都口将军垟吴雨樵的外孙。查吴家谱,有吴天暲(1824—1880),名章程,字天烛,号雨樵,国学生,将军垟第一大户,拥有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吴雨樵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子镮(1845--1889),榜名振麒,庠生;次子子炘(1857--1912),号旭亭,册名佩璋,授九品官职;长女適江西垟应秉淑,幼女適古鳌头王寿龄,即王理孚的父亲。王寿龄(1856—1908),鳌江人,武生员。祖上原是鳌江巨富,后来由于商业不顺,渐渐地到他这一辈田产卖得所剩无几。再加上他从小体弱多病,并患有癫痫病,几乎每月发病一次。至十四岁又成孤儿,后来寄养在象冈外婆家(王理孚祖母系象冈方履莘女,是县中钜富。)王寿龄十八岁,在家庭非常窘迫的时候与吴雨樵次女成婚,吴公哪舍得让他们吃苦?婚后便留在自己身边居住,自然王理孚就是在都口将军垟出生。王理孚十四岁,他母亲突患恶疾卒于将军垟宅第。那一年他父亲才三十四岁,有感吴氏于己细心调和顽疾之苦,生育之功,誓不再娶。据传,王理孚出生前一晚,他外公梦见一位白面书生从外进来,翌日其母即临产,吴公便对王理孚格外疼爱。吴雨樵是宿儒,学问淹博。王理孚在《四十纪述》里这样描述他的:“张杜西京说外家,少年奇气称才华。儒林几见传苗裔,小疏群芳稿一车。”吴还与江南垟名士来往密切,王理孚还在诗中说明:“外大父吴公雨樵手录乡先哲诗文及函牍稿甚夥,丁亥(1887年)为余所得。”其中就有东庄董沄(1797--1866,号月渔,著名诗人)诗集《弦佩斋吟草》。王理孚在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将诗稿交与先生刘绍宽,再由源初(即黄庆澄)呈乞孙仲容先生鉴定、序刊之。

再来分析“赘”字。文中提到“故我父赘焉,依外大父,居陈营。”其实“赘”按农村习俗有几种理解:一,女方无兄弟的,婚后男方入住女方,称“招囡儿婿”,男的成“赘婿”,生了大儿子要随女方姓,后面的孩子才随男方;二,女方有小弟弟而缺乏劳动力的,也有招赘婿的,帮家里干些重活,生了孩子姓氏随男方;三,旧指结婚后男住女家也称“赘”(一般男方家庭条件差,或孤儿),生了孩子不必姓女方的。显然王寿龄属于第三项,因吴家有两子不需要招赘。

那王理孚所指的“陈营”到底指哪里?实际它是一个“里”称,明弘治《府志》列出:十四都有“杨楼和陈营”。“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唐代一乡五里,宋初因战乱后人口锐减,曾是一乡一里,“里”人户为一百一十户,十户称“甲”,宋神宗熙宁变法后行保甲制,都保简称都。表明都口、东庄、周家棲、九板桥等一带都属“陈营”里。文人好古,王理孚也不例外。再加上王理孚与东庄的董品三、九板桥的王熙及王宗泽祖父均有诗词酬唱,匾额赠送,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父亲入赘这一带。

以上诸证皆表明王理孚说指的陈营就是都口将军垟,这里是他真正的出生地。

还有一件奇怪之事必须一提,民间有一种说法“借死不借生”,意思是借人生小孩不如借人死,借生小孩风水会被带走。而事情恰恰发生了,吴家三房此后慢慢衰落,王家渐渐兴旺。王理孚十一岁成为温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刘绍宽先生的入室弟子,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开始授徒。二十一岁时由将军垟迁回鳌江故居,事业更是风生水起。

这位喝着吴家水、吃着吴家饭长大的王理孚属孝义之辈,功成名就、富甲一方的王理孚经常到舅家去探望。民国期间吴家子孙好几位都在王理孚创办的王广源商铺及其公司上班,并肩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