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白沙路

发布日期:2022-08-26信息来源:光明人家

(来源:光明人家)

龙港白沙古时属于平阳县慕贤东乡十都,现是龙港白沙社区,据地方故老相传:此地原是一片冲积平原,北宋时,因虹桥堤塘旁有条色如白玉的沙岗,遂称“玉沙”,又称“白沙”,乾隆《平阳县志》作“白沙村”,又作“白沙市”;民国《平阳县志》称“白沙里”(今尚有此俗称)。原包括十都的刘店、方良、章良、二河、缪家桥及十一都的虹桥、孙店等处。解放后一直为乡名,1984年又析置白沙、海域两乡。沙岗其实就是海积平原古贝壳沙堤,是指与海岸平行的狭长沙质堆积体,是波浪将侵蚀物质向岸搬运,堆积于海岸的产物,也是远古时代的海岸线,海中沙洲。

现据《中国海湾志(第六分册)》第五节“地质地貌”得到引证。“由海相灰色粉砂质黏土构成的湿地和由细砂及贝壳砂等粗粒沉积构成的沙堤相间发育,成为温州海湾海积平原的重要地貌特征……其中,鳌江南岸海积平原,原为沿象冈一带分布的埋藏沙体。”“飞云江沙园沙堤和鳌江象冈沙堤等构成的温州湾第二条稳定的平原岸线,形成年代距今2000年前。”

白沙有文献记载始于南宋,据沈克成《温州历史年表》载,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平阳江南乡民筑白沙塘(下埠至白沙)、东塘(下埠至舥艚斜溪),以防海潮入侵。白沙塘俗称内塘;东塘则称外塘。南宋宝祐元年(1253),平阳县令陈容有《外塘》诗:“蜀江西来腾万马,此邑从来居水下。江豚吹浪蛟蜒飞,腥风怪雨飘无时。千夫万夫供畚筑,令尹寒饥江上宿。往往欲以身这堤,愿化此身为三犀。运石如山分寸累,累得九层长数里……”。

明代,倭寇屡犯平阳(温州)境内,劫掠烧杀,白沙地方受害严重。据文献载:明嘉靖31年(1552年)4月,倭劫平阳麦城、前仓,掠男女,复劫九都江口(白沙)官兵与战不利,贼益恣,遂至八都丰城岩头江口至塔下,抵阳岙仕巷,所在烧劫,县儒学初构几毁。嘉靖34年(1555年)10月,倭船泊南麂山,至11月,逾将军岭至芦浦,从白沙至十六都北港、麻园。

修编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年)《温州府志》中记载:平阳慕贤东乡十都白沙村有涌泉,平地涌出。(原文作“十一都”,有误)。白沙又无连壑峦山,而平地涌泉,奇之又奇,可惜今已不见。而清、乾隆《平阳县志》作白沙村。现在所谓的“白沙路”是指龙港镇的缪家桥到象岗一段道路及河流。自古以来,白沙路一直是老平阳陆路和内河交通要道,是南来北往商旅的必经之地,南通芦浦、舥艚、金乡等地,北往江口古城、方岩下渡口,直往平阳、温州……始于五代,修于宋朝,兴于明清,盛于民国的横阳古道的中段,贯连闽浙沿海。

白沙路是千年横阳古道最热闹的地段之一。是浙南闽北的交通要道。道路原出自横阳古地仙口的古道,经翻越西湾海滨山头至鳌江墨城沿海山路,座船过平安渡到了村庄密集的龙港白沙路,行人才有了息脚和过宿的地方。自闽北及原平阳西南山区经将军岭一路翻山越岭步入鳌江江南平原的行人,到了龙港白沙路正好是晌午就餐或夕阳西下投宿时间。这里更是大半个鳌江江南平原数十万人民通向鳌江,通向老平阳县城,走向全国的必经之路。所以,过去的白沙路村村有商店、饭铺、客栈。为了方便行人息脚和乘凉避雨,家家店铺及民居前都有凉蓬,形成了商铺相连、凉蓬相接的十里白沙路,沿河半爿街的特别街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