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与芦浦

发布日期:2022-12-30信息来源:杨乃琦

芦浦全貌


作者:杨乃琦

芦浦是千年古邑,地处龙港市南大门,东临大海,海洋文化是它的底色与亮点。芦浦又称:芦江、南监,历史可上溯至唐,旧为吴越王屯兵处,温州十三寨之一,并以“天富南监场”身份贯穿整个中国盐业史。宋有城,明称南监市,江南垟三条半街之一……

一、风雨南监场

据《温州市盐业志》载: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撤天富南北监,置天富北监,天富南监场。南监场驻地初设芦浦石渠里(石路一带),明·洪武八年(1375)迁芦浦城,设场廨(办事处)。明·洪武十七年(1384)南监场年产盐146万余斤(730吨),盐场分布于万全永丰湫至蒲门沿浦海岸线90公里……

宋·南监盐场课司刘昌诗,字兴伯,江西清江人,宋·开禧元年(1205)进士。宋·嘉定六年(1213)自称:“服役海陬,卖盐外无职事,唯繙书以自娱”。撰《芦浦笔记》十卷,被收进《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称“芦浦乃廨宇之修寓,官居独员,无同僚往来,僻在村噇,无媚学子相扣击……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温州路设盐场五:永嘉场、双穗场、长林场、天富北监、天富南监场、各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管勾一员。

明·成化戊戌年(1478),温州通判桑瑜,字庭瓒,常熟人。因蒲壮所设二千户驻军防倭,军士逐渐侵占居民田亩,而不负担赋税。平阳为温州属邑,桑瑜亲至蒲壮所处理此事,经过芦浦住在芦江寺,有感而发写下《戊戌春盘盐南监寓芦江寺》诗:脱却轮蹄到上方,回头尘海转茫茫。隔帘啼鸟东风软,满地落花春雨香。催课一心关铁冶,计程何日到金乡。老僧独坐清如许,却笑宦家有底忙。桑瑜经实地调查后言于户部,结果两浙南北直隶都恢复旧额。

清·嘉庆初年(1796),翁处鲍天兆为民请命,制服奸吏与盐商,传为佳话。

1926年,吴信直、林可章(芦浦儒桥头人)带领白沙、芦浦、舥艚等地天富南监场数千盐民,兵分两路向设在江南28里海塘上的十八个盐局神速进军,举行“烧堆缴枪”的盐民大暴动,一举攻下十八个盐局,俘虏了所有盐警,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并烧光了盐局所有房产。

1927年6月吴信直、林可章率领农盐民300多人参加党领导的“一打平阳”武装斗争。7月下旬林可章带领儒桥头农盐民袭击芦浦盐警队,缴获枪支,赶跑盐警,烧毁盐局,狠狠打击了敌人反动气焰。7月31日,平阳县反动政府出动数百军警,对儒桥头盐民进行血腥镇压,抓走盐民8人,火烧民房27间,林可章被人告密出卖,当场被捕,后惨遭杀害,1992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建国后,温州有四处重点盐场(乐清、洞头、芦浦、马站)芦浦盐场为平阳县芦浦乡乡办盐场,置于芦浦儒桥头村,1965年、1971年二建二毁,1977年冬,再次发动群众围塘建滩,当年建成平滩700亩,1978年开始投产至1990年累计产盐14158吨,1989年芦浦盐场经省盐务局验收批准为标准盐场。盐场党支部书记杨志宽从1981年至1985年连续5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劳动模范,并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芦浦盐场1984年-1992年连续六年被评为浙江省盐业先进单位。

有人考证:钱库蛮话叫前库,应该是南监场南边的储盐仓库。

芦浦周围许多村庄的地名都与南监有关。南监东称:东门垟,南监后称:监后垟,南监南边一个地宕叫南宕,南监前面的垟心底叫前垟底。

还有芦浦境内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其监后垟河、石路河、林家院河、儒桥头河均入海,筑有小闸门,其中石路闸门古称石渠里,至今留有宋代遗址,是龙港市海岸水利文化三大遗址之一。芦浦报恩寺建于唐大宗十三年(859),距今1162年,南监场(1000)距今1021年,所以称芦浦为千年古邑,名不虚也。

二、盘点筑东塘

芦浦东濒大海,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修筑东塘历史悠久。东塘是保护江南平原(18万亩)农田及60万人口生产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水利工程,是祖先战天斗地的杰作之一。东门垟《杨氏族谱》载:其肇基祖杨萼(1136-1207)字恺山,号怡楼,原籍北港凤巢,萼幼负才名,学行优裕,但无志于仕途。宋乾道二年(1166)横阳(平阳含今苍南)遭遇一场罕见的特大风潮灾害,尤其是沿海村落,几乎全部淹没,朝庭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下达“移民、疏流、垦荒”的命令。这时,居于凤巢,时年三十岁的杨萼决定响应号召,举家徙迁墨城依山而居,自己率众渡江到南监地方参加修补堤塘,筑石渠陡,建芦浦城三大工程,艰苦奋斗,历三年而大功告成,使南监得以重建,生产得以恢复。同时,杨萼也把自己暂时安置在墨城的家眷迁至芦浦城之东门外卜宅而居,并称其地为东门杨。

道光辛卯(1831)平阳县令翁琢《重修南监海塘碑记》云:“邑之南四十里为天富南监场,地滨大洋,旧有塘,岁久就圯,嘉庆丙辰(1796)贡生吴芑斋(夏口吴荣烈号芑斋)率众兴修,民赖以安……。去秋(1830)八月卄日潮汛旺盛,飓风骤雨,咸水涌入内河,田禾淹没,稻谷无收,众绅议修,卒莫敢倡,广文吴莘夫乃伊者(吴荣烈子)念此塘是其父所修,遗泽不忍忘也,故爰择其地。有仗义茂才杨葩园(诗)国学杨芝轩(芳林)等董事出为督理……阅二载工竣。斯塘之成也,广文主其事国学任其劳,自董率以至告成,视公事如私事,尽已心以合人心者葩园之力也。其间吴乃伊出任西安,其子吴履墀竟其绪,按地分管,损塘者有禁,培土者有奖。”

嘉庆十四年(1809)七月十七日,飓风暴雨,屋瓦皆飞,平地水深数尺,几日不退,察其原因,自白沙堤至南监塘达阴均陡门,虽为江南之保障,可内蓄淡水,外御咸潮,但仅有阴均一陡,使溢不能速泄,泄不敢多潴,因此屡有水旱之灾。吴履墀(乃伊从子)首肯捐输,率捐董十人建燕埭陡门(又称东魁陡门)。同治三年(1864)吴履墀之子吴冠朝不忘祖德,向县宰余丽元首倡斯议,并偕同志郑观岳、夏成瑚、杨佩芝、陈际中等为捐董以辅之,经八个月苦战告竣。余丽元在《重筑燕埭陡门记》中赞曰:“(兴修水利)经费难,得人尤难,果得其人,则人事可代天工而齐地力,又岂独一陡门乎哉”。

自吴大成(吴荣烈父)于1755年修筑阴均埭和阴均陡门至1865年吴冠朝(吴履墀子)修筑阴均埭和燕埭陡门,在一百十年间,吴荣烈祖孙五代六修东塘,前赴后继,或县衙请缨,或首倡斯议,或首肯捐输,或实董其事,或栉风沐雨,从事于银涛雪浪之中,这一光辉业绩与吴荣烈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冒死告黄梅;一是为民兴利,一是为民除害,都值得大书特书。

东塘之修所以御咸潮,利田禾也。乾道大水之后,开始修筑,由于灾害频繁,修了又坏,坏了又修,屡经反复。但热心此项公益事业的仁人志士还是继往开来,百折不挠,如地方官员中有宋时县令汪季良、明时的梅镒、清时的何子祥、赵黻、周镐等,地方乡绅、僧侣有杨配篯父子、林居雅、智融(报恩寺僧)宁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塘多次加修。我们这里台风频仍,抗台是家常便饭,而抗台的主要内容是抢修东塘,用麻包填土,增高加固,全民动员,民兵当先,人海战役,连年如此。

1992年维修芦浦东塘至2000年投入600多万元建成2200米长,50年一遇的芦浦东塘标准堤,至2005年有出海单孔小型水闸4座及二道土海堤。江南海塘向东迁移的历史,体现了江南垟人民拦海造田的壮丽篇章,更是抵御海潮侵袭的“东海长城”。

林家院美丽乡村


三、海运林家院

芦浦林家院砻壳业始于清朝,海上作业辛苦又危险。盛时有砻壳船40多只,200余人从事拢蛎壳,所谓砻壳就是用船出海到霞关一带近海捞蛎壳,“蛎壳层”就是海里贝壳受潮汐影响而堆积起来的,是烧蛎灰的主要原料,蛎灰功同石灰,现被水泥、石灰取代。后来船多了回去是空船就带点货物运输,这样就衍生了运输业,叫运输船,多时有船30只,近百人从事运输行业,后来并到县航运公司去成了职工,端上“铁饭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间,林家院运输船在公海上用银元与台湾人兑换紧捎物资,形成了林家院“私人贸易市场”而名闻遐迩。因其价格低廉、货物新奇,各地群众和商贩从四面八方赶来,平均每日有四五千人前往,高的竟达万人以上,在林家院东岸田畈上进行交易,场面十分火爆。由于私下买卖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当地供销社影响很大,棉布类销售大幅度下降……。1981年3月县三级干部会议后,县委对林家院“私人市场”采取高压措施,重点解决,直至绝迹。但林家院海上运输一直至今久盛不衰,现在还有很多村民从事海上运输。

现今的林家院社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出了新路子,环境优美,鲜花遍地成了网红打卡地。林家院新创的菜市场、生意红火,“夜光经济”繁荣夺目,拥有摊位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