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龙港区域有个吟梅社

发布日期:2022-12-24信息来源:陈后强

图片3.png

民国时期,温州著名教育家、学者刘绍寛编纂的《白沙彭城刘氏宗谱》中,收录其父刘庆祥先生撰写的《吟梅社序》一文。该文叙述了清同治元年(1862),江南有七位乡贤(今龙港市范围)结成吟梅社吟诗作赋的韵事。笔者根据《吟梅社序》的文字记载,对吟梅社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探讨。

吟梅社由来

在历朝历代文人的影响下,江南以诗文传家的文化底蕴深厚。进入清朝中晚期,随着温州海关对外开放通商,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渗透传入,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激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维新变革的要求。他们大都继承了永嘉学派的遗风,兼受时代风云的激荡,表现出积极入世的态度,立志于以所学匡时济世。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清同治年间,江南一批文化精英,他们虽然“境遇不同,遭逢各异,或藻芹就采,扬载道之鸾旂;或诗礼相传,作过庭之鲤对;或鱣堂讲学,半砚生涯;或马帐问经,三更灯火”,由于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同,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立志则九霄鸿鹄”,因此,他们“一动一言,性情不隔”,经常往来,相互沟通。无论是“新诗酬答”,还是“箴言规劝”,或书信往来,娓娓有知心之语,真可谓“三生盛事,百世奇缘也”。他们沉酣于书城艺苑之中,深感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知心难遇,良友难求;于是商议结社,切磋学问,潜心钻研,领悟人生,用志气角逐梦想,用才气书写华章,“足极人生之快,会尽吾辈之交欢”。

为啥取名为”吟梅社”呢?该社成立于“壬戌之冬”。冬季正是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霜刀风险,独自盛开的季节。“夫梅素质堪誇,幽芳足纪,历残霜雪洗,尽铅华素嫌。”梅花的香韵,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格,所见之人无不为之感慨。千百年来,我国文人墨客因梅花的气韵习性而喜爱,常常以梅花自喻或自我激励。“吟梅社”的成员也可能骨子里有同样的梅花魂。结社那一天,他们“睹南枝之向暖,春到十分;坐东阁以题诗,香通一线,聊为握管,辄号吟梅。”

吟梅社成员

吟梅社的召集人是刘庆祥(1837-1892),又名钦祥,字春瑶,号玉溪,今龙港市白沙刘店地方人,县学廪膳生,民国《平阳县志》副总纂刘绍宽先生的父亲。他在《吟梅社序》中说:“同社者七人,朱子鼎三,陈子蕴山,竹友,薛子少漁,徐子昇初,王子丽泉,其一余也。”

从刘绍宽日记和各地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查找,吟梅社其他六名成员的具体情况是:

朱彩彰(1828-1885),谱名朱正彝,字文渊,号鼎三,今龙港市白沙刘店地方人,例授监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院,按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萌生才有,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朱鼎三是吟梅社七人中年龄最大者。

陈蕴山(?--1896),名用舟。据刘绍宽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十六日记:“自吴桥至红宫谒陈蕴山、再臣先生,…蕴山名用舟。”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十七日记:“往洪宫吊伯陈蕴山先生之丧,先生讳用舟,先君社友也。”根据刘绍宽先生的日记,陈蕴山应是龙江洪宫地方人,但目前在洪宫地方朝西屋陈氏族谱中还没有找到有关记载。

陈龙光(1839--1906),谱名陈成贤,字炳根,号竹友,晚年别号竹叟,今龙港市平等吴兰楼地方人。县“增生”,即科举制度中“增广生员”的简称。他的一生主要在吴兰楼地方办私塾(俗称蒙馆),教书育人。晚清年间,他办的私塾声誉较好,如钱库玉龙口地方苏氏富家子弟苏子缘等好几人在这里读过书。据吴兰楼《陈氏族谱》和《刘绍宽日记》记载,他还曾负责慕贤西乡十一都民间团练的事,维护社会治安。

薛开基(1841-1903),谱名薛维祺,字发祺,号少渔,别号鼎初,是刘绍宽先生的舅父,今龙港市江山薛家桥地方人。据薛家桥《薛氏宗谱》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薛少渔经吴祁甫学使考取第五名入泮,同治七年(1868)经徐寿蘅学使考取第九名补增,光绪六年(1880)学使张卿验明照札准予开除出学,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奖札。

徐翁禧(1840-1900),谱名徐啟贤,讳日东,号昇初,今龙港市江山文楼地方人。据文楼《徐氏宗谱》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徐昇初经吴祁甫学宪取入县学第十七名,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由附生报捐贡生并加府经厅实职;光绪四、五间(1878-1879),隨征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处,蒙左侯文襄公(左宗棠)于六年春保五品蓝翎顶戴,钦准在案。

王金制(1842-1890),谱名王运亶,号丽泉,今龙港市江山九板桥地方人。据九板桥《王氏宗谱》记载,王丽泉清朝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入泮,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一等第一补廪,同治九年(1870)题优并乡试,同治十三年(1873)癸酉拔贡,任平阳县训导,直隷州判。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三对王金制也有记载。拔贡是科举制度中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清朝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吟梅社诗文

吟梅社从清同治元年(1862)成立至召集人刘庆祥清光绪十八年(1892)去世,其间有30年,如果社员间正常地开展吟诗作赋活动,应该有不少诗文。但目前从有关地方文献中查找,存世的诗文不多。由于那个年代受资金和印刷条件等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付梓,因此,先贤们传承下来的诗文很少。

目前地方文献资料中查找到吟梅社成员的诗文主要有:

刘庆祥著有《铁耕小筑印集》四卷传世外,还有诗抄,文抄各一卷。萧耘春先生选辑的苍南文献丛书《苍南诗征》有刘庆祥撰写的《自题藜照轩白芍药》《送春》《题杨雁渚先生蕉窗读画小照》《偶成》《过桃花岭》《杨子蕙初赏牡丹即席分韵余得人字》《渡江》等七首诗。

在刘绍宽编纂的《白沙彭城刘氏宗谱》中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刘庆祥先生由侨居十一都搬回白沙时,写给陈龙光(号竹友)的四首诗,表达了他们之间相处多年的深厚情谊。全诗如下:

余侨居十一都与陈君竹友时相往来,丙辰岁移归玉沙留别有作:

比邻自喜挹蘭襟,臭味苔岑契合深。比海樽开春溝座,东山月出夜联吟。交因密处忘宾主,辩到雄时空古今。不是故乡归思切,肯教小别旧同心。

记否临流鼓畫桡,同舟李郭笑相招。吟梅社启奇争尝,采葛歌成恨莫消。几度牵怀空目极,一时判襼亦魂销。从知此后相思处,露白葭苍一水遥。

東笠盟深廿载余,於今相契莫忘初。生涯落拓吾猶故,文采雍容子甚都。十室非遥休惜别,三生有约豈终踈。古来多少真情种,千里睽违亦未孤。

自今离索各西東,那复相逢一笑中。念我棲迟同幕燕,多君留恋寄宾鸿。梦回孤馆三更月,愁写萧齐五夜风。他日乘舟能枉顾,一樽聊与话离踨。

据民国《平阳县志》经籍四记载:陈龙光有诗集《米砚斋诗钞》。其后按语评道:“诗在吴退园(树森)、缪醉侯(文澜)之间,与谏果窗(杨诗)相近”。可惜清光绪年间吴兰楼地方陈氏发生一场大火,《米砚斋诗钞》被大火烧毁失传。目前,经多年多位地方文史爱好者留意寻觅,在清光绪年间平阳知县汤肇熙编纂而成的《出山草谱》一书中发现了陈龙光《次韵奉和留别》诗十首。在苍南旧体诗精选集《兰泉诗存》中,发现陈龙光《和韵缪文澜<吊陈竹友稚儿失水>》诗四者。在刘绍宽先生编纂的白沙《彭城刘氏宗谱》中收录了陈龙光撰写的《题刘次饶尊人玉溪铁耕小筑印集》、《题刘逊卿先生松阴读易小照》和《送别刘玉溪社兄归居白沙》三首;现存十七首诗。其中《送别刘玉溪社兄归居白沙》五言长诗如下:

芳草绿未已,故人归去忙。邻居二十载,一旦别我乡。忆昔两年少,共上读书堂。君性殊颖悟,出语如探囊。仆性素凡鲁,开卷如面墙。藉有他山助,日就而月将。嗣后各负笈,无异参与商。佳节偶回家,相见兴味长。片语投衷曲,两情自芬芳。花间或赌韵,月下或飞觞。此景难再得,此趣不能忘。郡城应童试,风雨且连床。偶值笙歌夜,同游欢乐场。记否庚申岁,联袂入胶庠。青锋初出匣,意气何轩昻。即如去年秋,天风桂子香。束装就远道,一踏槐花黄。棘闱角文艺,刻烛成词章。密意暗相贺,云路定高翔。何期晓榜发,刘蕡愿难偿。寄语个中人,莫冷热中肠。古来成名士,艰苦须备尝。君家校书者,传经姓氏扬。仆也灰壮志,微吟类寒螀。赖君奋骥足,下走分荣光。所恨君远去,孤陋益堪伤。时动溯洄念,盈盈水一方。相思托梦寐,夜夜到君傍。

在这首诗中,字字句句在倾诉作者与刘玉溪社兄两人相处二十年间的深情厚谊,从小一起读书,吟诗作词,探讨学问;相互间志趣相同,情意相投,一旦离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在刘绍宽编纂的《白沙彭城刘氏宗谱》中,还发现了薛少漁诗一首和王丽泉《刘玉溪雕蟲印谱序》一篇。

据徐昇初玄孙徐守郭提供,徐昇初现仅存《舥艚安福寺碑记》诗一首:“无祀孤魂实堪伤,无衣无主无家乡。往来多少贤良客,参绕布施大道场。”

吟梅社七名社员中,目前尚未发现诗文存世的有朱鼎三,陈蕴山两位。而且陈蕴山的生平情况在地方宗谱中还没查到。这些都有待于广大文史爱好者共同努力深入地调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