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浦老宅院

发布日期:2022-12-17信息来源:杨乃琦

杨乃琦

芦浦原为千年古邑,历史可上溯至唐,旧为吴越王屯兵处。人文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除文保单位年糕桥、国相牌坊等,还有不少古民居(大宅院),如应氏古宅,民国盐行,举人宅等。

一、应氏古宅

应氏古宅,当地称“应家底”(俗称宰相府)。古宅由应廷秀(1686-1751)于清乾隆年间所建,距今270多年。应氏古宅坐东面西,南北临河,宅院前后有大门,是封闭式庭院。它由倒坐房、前院、台门、内院(中院)、厢房、正房、耳房、前厅、后院、后厅、马厩等构成四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古宅房屋建筑考究,门窗、后门、地面、瓦当都有各种精美图案,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应氏古宅第一进由倒座房和前院构成。在台门对面有座影壁,图案精美,可惜已被拆掉了。从大门到后门之间叫前院,从台门进来,便可看到一个大庭院,这是内院,在三个庭院中面积为最大,由两百多块长二米到三米的条石铺成,非常平整(缝不长草)。

古宅二进有南北厢房,各有三间,房子略矮,第三进为后厅,第四进房屋结构目前已拆掉。古宅北面是后花园,呈东宽西窄形状,但现只剩断壁残垣,原有景色已荡然无存。古宅四周原有两米高的封闭围墙。前门在芦浦老街出口,后门与“国相”牌坊相通……。

应家古宅,俗称“九明堂”,目前两侧厢房虽有部分拆建,但前厅、后厅和天井保存完整,门台斑驳野树,见证沧桑,古雅精巧的木雕、砖雕随处可见。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很有特色,这样的古民居在江南垟也不多见。但多处倒塌,任由风摧虫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芦浦是江南垟成陆较早的区域,自古以来人文兴盛不衰,最著名的有陈、杨、应三支望族。其中应氏家族迁于南宋嘉定年间,始迁祖应梅臣(1181-1261),字叔度,号伯益,因子贵赠中散大夫,妻朱氏封令人。其子应节严(1211-1300)名梦辰,字和父,时称神童。文武双进士,后官拜刑,吏两部侍郎,宝谟阁待制,奉议大夫,历迹四朝。他告老还乡后还不忘朝政民事,经常自叹:“禄丰功啬”有负圣君,有亏黎民,晚年居平阳坡南,著有《平坡集》若干卷(已佚)。

应节严于元大德四年(1300)六月卒,寿九十。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中说:“闾巷哭,庠序哭,其疏远不识公者,闻而亦哭,明日大风雨,拔木偃禾……。其铭曰:生也何来?有光如虹,逝也何归?怪雨盲风,黄发四朝,白云一宒,惟德之芳,绵于世世。(项桥武状元项桂发的墓志铭是应节严撰的,可惜已找不到了)。

应节严长子应熙(1257-1333)承信郎,任职建宁府麻沙镇,后致仕归隐居芦浦。次子应煦官宁波守备,元乱隐于宁波应山。三子应照,邑庠生,居平阳西门。

应氏古宅后门的“国相牌坊”就是应节严九世孙应晚恩(应泽)(1506-1571)官伊府审理,于明正德年间蒙恩为纪念其二世祖应节严立。历经沦桑,仍竖立在芦浦街头。

应氏后世才俊迭出,应节严五世孙应子善任乐安县令,多有善政。《应氏族谱》有《赞应子善》诗:维南之监,维应之氏。胜代英流,胶庠髦士。择撽乐安,邀恩天子,潘岳齐贤,文翁媲美。

应节严七世孙应希祥曾在明正统二年(1437)捐粮一千斛赈济灾民,平阳县令赠“存耕堂”匾额,恩赐义官。应节严十二世孙应尚理,在明崇祯三年(1630)考中举人,补山东知县。应节严十五世孙应廷秀富甲一方,除建应氏古宅外,平时乐善好施,捐银修宋家港大桥……。

应氏古宅还是苍南“夹缬”的摇篮。应廷秀五世孙应日富(1840-1887)和他的儿子应学知(1862-1915)曾在应氏宗祠开设夹缬染坊,印染技术精湛,来自仙居湖广店的戴祥三是应学知的徒弟,出师后创办“聚丰染坊”,产品远销浙南闽北。现在苍南夹缬省非遗传承人,宜山八岱的薛勋郎的师傅陈康算的夹缬印染技术来自聚丰染坊。近代应氏古宅走出了浙大教授杨介更等人。

二、民国盐行

芦浦东门垟“民国盐行”又称杨宅,是一座仿西建筑,整个宅子坐东面西,面阔12.8米,进深8.2米,入口大门两侧为方形壁柱,顶部承花篮,内侧有科林斯柱式;各间立面以方壁柱分隔,壁柱上有横凹线,顶部各承灰塑花篮及瓜楞状装饰。门楣之上灰塑“物华天宝”匾额,壁柱内灰塑对联:直谅多闻三益友,忠廉无愧四知金。窗套做成巴洛克式涡卷,两侧山墙为巴洛克式涡卷和中国传统观音兜相接合的形象,后门两侧置扶壁式科林柱,门楣上有灰塑匾额“蔼春晖”,次间前后檐墙开有鱼形排水口。

此屋南面临路,开边门,设店铺,该店铺为屋主杨德和(杨以刚子),为当年贩盐所用。杨宅盐行保存完好(土改时分给几户村民居住至今),对于研究民国时期今苍南建筑工艺及盐业发展颇具史料价值。

三、举人宅

芦浦“第五份”有座“举人宅”,是清乾隆年间举人杨家熹的故居,杨家熹(1720-1794)东门垟杨氏十九世祖,是芦浦第五份祖杨国琔之长子,榜名景元,伟貎修髯,品行卓然,博涉经书,文武并试,屡拔前茅。乾隆丙寅(1746)以武童独冠童军,1752年恩科中式第三十五名举人,简列二等候选卫千。在京都数载,与同年倪承璐意气相投,厚谊有加,由是名噪京华。归居后威仪整肃,果决刚方,不随俗移,一时“镳扬虎观,指不胜收,略备三韬,英豪杰出”。其间:建庙、撰谱、筑道、修塘多有善举,乡民称之“举人太”。也是清道光文人杨润、杨诗之祖。

目前举人宅前尚留“旗杆”两对,见证岁月沧桑,房屋已破旧不堪,门前灰塑对联,字迹漫漶难辨。此屋连边上塌陷的房址,也是道光文人杨诗(葩园)的“集鸿轩”旧址。清诗人鲍台在《集鸿轩记》中写道:“杨子葩园僦屋于芦浦之滨,有水木明瑟之观,极游目聘怀之乐,因以‘集鸿’名其轩。晨夕啸咏于其中,怡如也,泊如也,余一至其室,顾而乐之”。“翰林承旨”倪承璐赠额“义方佑启”早已不见踪影。

其它还有黄楼下“十间老屋”,前后门台,门前横额:吾爱吾庐,对联灰塑阴刻:努力抵抗精神□□,牺牲到底最后胜利,这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所刻。后门对联,横额:吉祥二字,楹联砖雕,十分精致,联曰:创开新世界,商园大经营。这老屋有百年历史,房主胡陈瑞,可惜在数年前推倒重建成现在的五层新楼房,成了一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