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新桥

发布日期:2023-01-05信息来源:缪志木

作者:缪志木

老家新桥,在南宋时期地属平阳江南廿一都。据载,此处东有琵琶胜景,南有狮球之瑞,灵峰立于前,长江(横阳支江)枕于后,且三浦潆洄,四壁平畴,中有小山(亚山),可见异日,大有发祥……又因是舥艚魁江与横阳支江的源头交汇之处,故称“浦源”。

新桥一名,应与元末至正年间叶处叶益公造桥有关,因为此桥曾名为“叶氏新桥”,许是地以桥名,故唤“新桥”。

掐指算来,老家新桥应该有800多年了。历史上出了一个名人,他的名字叫林昉(1237--1271),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又称“林四”。殁后,坊间立庙祭祀,拜为“林泗爷”,又称“林泗大帝”“惠民侯”“忠烈侯王”“协天大帝”。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做了许多有益于小自百姓大至家国的大事,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因此而走上了神坛。关于林泗爷生前和殁后的传说很多,这里不作详述。

明隆庆《平阳县志.祠祀》在“惠民灵应庙”条下载:“在金舟乡浦源林氏子,生而神灵,每自称曰十八州检校使,言人祸福辄应,乡人谓之林四(侯)。殁(后)即葬(墓)所立祠,屡有灵迹,封‘惠民侯’,咸淳年间进封‘忠烈王’。”

林泗爷信俗走进了浙闽沿海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南部和福建东部,主祀林泗爷的庙宇多达530余座。因此,2012年,林泗爷信俗被列为温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7月,老家新桥惠民灵应庙(林泗爷殿)被列为苍南县林泗爷信俗传承基地。

关于老家的历史沿革,这里不想花太多的笔墨,因限于水平,我也没有能力去研究。只是每次回老家的时候,看着家乡的变化,心里老有涟漪,总想为家乡写点什么。某天下午,一个人在老家的观光步道上又逛了一圈,再一次涌起动笔的念头。

童年太小,老家的人物与事物,大多已无法回忆。我能记起的,那时候的孩子很多,每户人家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年纪也相差不大。“过家家”是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大小凳子、破碗爿是游戏的道具,地上的野草就是“美味佳肴”。

其次是砸“泥火炮”,把泥土揉成团,捏成碗状,碗底用唾沫抹得很薄很薄,再把捏好的泥火炮托在掌心,然后抬高右手,将掌心泥火炮的碗口朝下,狠狠地砸下去,“怦”的一声,碗底掀开一个大洞,那洞越大,对方或是玩伴就要赔你够你补洞的泥巴,谁的“炮”做得好,谁的泥就赢得多,谁都知道,田里的泥土是比不上河岸边的泥土的。

“纸包”,也是经常玩的游戏,用一张纸折成的小纸包是打不赢的,只有用几张纸折起来的“纸包王”,才能所向披靡。因此,好多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书没读好,整本书就撕光了。擂“瓦机子”也玩,将破瓦爿敲成圆状,再将圆周边所有的棱角磨平,磨得越圆越好,因为谁擂得更远谁就是赢家。冬天的时候,玩挤挤暖,跳“人头街”,还有……但不管怎么玩,孩子们都喜欢,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村庄。

我还记起,小时候的老家还真的有山,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亚山”。那是丘似的小山,记忆中,它只不过的较大的一个土堆罢了,山上最多的是竹子,也有其它植被,但我不记得山上有没有岩石之类的东西了。奶奶健在的时候,偶尔会说起,以前那山林中还会有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就带有“亚山”的,小孩子要是调皮、不听话、干坏事什么的,经常会听到大人这么骂:“把你葬亚山了”。亚山应当是村集体的山,是集体的,大家人都会贪点便宜,谁家要盖房子填土啥的,就去亚山挖。今天你去挖一块,明天他去挖一块,时长日久,那丘似的亚山,就被挖平了。不过,时至今日,原来的亚山处还有一大片隆起的土地。至于为什么称之为“亚山”,我翻了《辞典》,“亚”字有好多种解释,但其中有两种解释为“较差”“次一等”。这里的“亚”字,是不是就取这两种意思,这丘似的山,是较差的或低一等的山?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那天,我又突发奇想,是不是这“亚”跟“鸦”有关?这山上原来有很多乌鸦,民间称之为“鸦山”,喊着喊着,因谐音之故,就成“亚山”了。

最忘不了的是,那时候大家住的基本上都是茅草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极少,但半爿稻草半爿瓦片的应该有好几栋。

上小学时,我家里住的还是前半爿稻草后半爿瓦片的房子。摆瓦的那半间,一般都是后半间,因为这半间是作厨房用的,烧柴火的灶台就在这半间,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这半间都想办法摆上瓦片。前半间会高一点,也会大一点,因为一家人的几张床就是铺在这里的。床的上方横几根毛竹,再铺上几块板,那是堆放杂物用的,比如烧菜煮饭用的柴火就堆在那上面,因为太矮了,这“二楼”人都站不直,只能堆些东西了。

我从小就爱看书,从别人那里借了小说之类的书籍,就躲在这柴禾(稻草)丛中看。偷偷将房顶的稻草扒出个洞,然后用白色的透明的薄膜盖在洞上,白天就借透过薄膜的光线卧在那里看书。看书累了,可以抬头看着薄膜上面的蓝天白云,只要不是暴雨,还可以在雨天里看雨水在薄膜上画下的图,听着雨水落在薄膜上“嗒嗒嗒”的声音。

我上初中时,村里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慢慢多起来了,特别是80年前后,土地承包到户了,外出经商的人也多起来了,慢慢的,每家每户有了几个余钱,盖二层楼房的便越来越多了。那时候,村子里还是很热闹的,农忙季节,全家总动员,田头园尾都是人,男女老幼都有。夏夜,院子里、河边、桥栏上坐满了乘凉的村民,上了点年纪的,大多是手里摇着蒲扇,一是给自己扇扇凉,二是驱赶近身的蚊子……

发展有点快,没几年的时间,原来在老家务农的和从事渔业生产的村民,陆陆续续的外出经商或是创业去了。中国人是最会“跟风”的,但也蛮有“勇气”的,看看人家出去赚到钱了,自己也要想方设法出去,也不知道自己的“斤两”,整一个“初生牛犊”。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不管在外面赚不赚到钱,出去了就不再回来了。就这样,一个原有500多户的村居,如今只剩下上百户的“弱势群体”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老家新桥及附近的几个村庄竟然是江南水乡的“龙脉”所在呢,从无人机航拍到的图片可以看出,老家及附近的河道蜿蜒,极像九龙盘旋。据说,当年在测量兴建228国道的时候,正是因为不忍心破坏“九龙河”的龙脉才改道的。如今的老家与九龙河社区,正在打造龙港市的后花园----九龙河生态公园。

瞧,蓝天下白墙青瓦的民居,看上去似乎排得更整齐了,沿河的民居前用卵石砌成的小院子,显得格外温柔。几公里长的河岸,全部用木桩加固,宽阔的步行道填上石子浇盖水泥后,又在上面铺了一层蓝幽幽的沥青,步行道的两边画上白线,蓝与白搭配得十分和谐。最好看的应该是河岸上的花草了,那几公里叫不出名来的小花开得非常热闹,红的、白的、黄的、蓝的,没有一朵花长得特别高,都差不多的个子,所以看上去,它们特别的要好。我想,那些垂钓者是最懂得享受的,因为他们就坐在花丛中钓鱼呢。

这一边的稻田一片金黄,那一边的菜地绿得发油。再往前,那是连接着隔岸九龙河社区的九曲三孔石桥,曲线优美柔和,驼峰倒映水中,画成三个圆,那孔壁上的荷花,就像长在水上……

老家的白昼,就显得空旷,一到夜晚,就更加静谧了。路上偶尔有细碎的脚步声或是隐约的谈论,都会引来狗儿的叫声,那叫声会打破了夜的宁静。此时的月亮仿佛也被叫醒了,也开始动起来了,一会躲进云里,一会躲进水里,水面也似乎跟着动,水中的月亮也跟着轻轻地摆动起来……

老家是越来越美了,但住在老家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可是,这毕竟是生了我们养大我们的老家啊!你是否能找点时间回家看看?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要是老家的父母还在,就去陪着老人坐坐、聊聊。就算你的父母也随着你迁出,或者已经不在,但你的老屋还在啊。就算你的老屋不在,那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总在吧……

回家看看吧,谁又能抹去那份永远的乡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