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文史 | 走白沙

发布日期:2022-07-25信息来源:龙港市政协办公室信息中心

■欧阳玉慧/文 应重庆/摄

过白沙路有感

十里古街幽,年年伴水流。

桥高常憩鹭,埠旧不依舟。

海远涛声去,人稀渔市休。

问君何醒目?来日我遨游。

走白沙

不知走了多少次白沙路,也不知读了多少遍关于白沙路的文章。白沙路总是有解不开的迷惑。有人说,白沙路曾经多么繁华;有人说,白沙路有多么悠久;有人说,白沙路有多少名人贤士;也有人说,白沙河曾经有多么美丽可爱。过去的已过去,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可以不时地回忆回忆。

走白沙

白沙河,有人说,是开于南宋温州知州曾炎筑第一条东塘之时;也有人说,开于元朝大海难之后。不管是哪种说法,它是人工河无疑问。笔直的河,给航运带来了便利,在没有汽车的岁月里,河流就是高速交通。于是,乡民依河而居,依河而市,把从大海里掏上来的海产品,把地里种的农产品,把女人手上织的纺织品,通过白沙河销往四面八方。

应重庆/摄

最早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开始重视培养小孩,于是有了社学、私塾。陆续培养出了王宗远、方子深等朝廷大员。到了民国,更有刘绍宽、鲍竹君等乡贤创办新式小学,后来人才辈出。他们的共同点是,以白沙河为生活中心。乡贤精英不离乡,依河而聚;生命离不开白沙河,淘米洗菜、吃喝玩乐全离不开白沙河;传统行业生存也都依赖白沙河。精英在哪,人气在哪;生命支柱在哪,繁华在哪。

应重庆/摄

如今的白沙路怎样子了呢?自从有了公路,人口逐渐往公路边转移;自从有了自来水,一日三餐基本上不用河水了;自从海岸线远离,也没有本地海产品可上市了;自从城市加大吸引力,精英们基本上不聚在家乡而恭桑敬梓了。所以,如今的白沙路处在风雨飘摇中。不时地可以看到破败不堪的房子,没人住也没人修。一个挺好的完小,已淹没在杂草灌木丛中。象征着乡贤精神的牌坊,也是被杂物和高墙围着,不仔细看,还真地难以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流已经十分稀少。沿河而居的老房子,门口一般坐着一两个老人,稀奇古怪地打量着过往的人。

应重庆/摄

要说白沙路还有什么可以吸引眼球的,当然是依河而建的廊街。廊街还真的有点长,站在桥头,一眼看不穿。一座座古码头,诉说着曾经繁华。桥两边就是小市场,虽然没有曾经的喧闹,但是还有几家店铺,有卖海鲜的,有卖南货的。老板基本上上了年纪,会十分空闲地打量你,对着摄像头,显得有些腼腆,不过都很热心肠。要是问路什么的,说了一遍又一遍,生怕你不清楚似的。

应重庆/摄

白沙路,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爱回忆过去的人,说明已经老了。年轻人无暇眷顾这里,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常态,和大多数老街一样,被冠上“老”字,已经和新时代有鸿沟了。现在很多地方把“老”字改成“古”字,又焕发出新的朝气,成为怀旧族打卡点,成为猎奇族网红点。白沙路几时焕发新气象,相见满满凝聚力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可是蓬蒿人,只好翘首企盼有惊奇。